米乐体育app网页:乌鸦洞:抗日烽火下的蝶变

来源:米乐体育app网页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8:39

产品详情

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盛夏时节,贵州成为众多游客避暑的选择。位于毕节市大方县的3A级景区清虚洞,尤其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而与清虚洞相伴的乌鸦洞,更因一段传奇历史,令人心生敬意。这里与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紧密关联,“航空救国”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也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战争起,就在列强的铁蹄下遭受蹂躏,尤其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了东北三省,1937年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而侵占了我国的半壁江山。我们的领空被控制,日军惨无人道地肆意轰炸城市、集镇,灭绝人性地屠杀我们的同胞,我们却没有还手之力,许多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为了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救国主张,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主张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共识。

  据有关资料记录,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军力对比悬殊。仅从空军实力方面来看,日本每年生产飞机1500多架,后期极限动员后,能生产1-2万架。而民国空军能够投入作战的飞机只有200余架,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00余人,且自身并无制造战机的能力。随着战局的扩大,飞机损失数量与飞行员牺牲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中国空军战斗力锐减,“航空救国”成了当时许多国民的希望。

  国民政府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西南腹地的贵州大定(今大方县)羊场坝乌鸦洞和清虚洞(因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主厂设在乌鸦洞,故后人很少提清虚洞),创建了“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9年秋,面对十分严峻的抗日形势,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筹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力求改变航空发动机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1939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任命李柏龄为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筹备处处长,开始筹建航空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春,以李柏龄为首、由7人组成的筹建处在云南昆明成立,最初选址在昆明柳坝村,筹备期间就被日军轮番狂轰滥炸夭折于摇篮之中。为另外寻找厂址,在李柏龄的安排下,李耀滋(建厂第一助手、总工程师兼工务处长)、黄怀良(机械师)和一名司机从昆明往贵州寻找厂址。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贵州毕节,打听到羊场坝有“可容师旅的山洞”,于是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羊场坝。筹备处经过反复比对备选地址,“李柏龄厂长对于羊场坝,地处昆明重庆之中,又离贵阳不远,也很满意”“觉得乌鸦洞紧凑,刚好塞进机工车间;清虚洞有自然通风条件,颇宜于铸工;羊场坝小镇还相当平坦,足可容纳事务办公楼,员工宿舍等。计划上呈,迅速获得航空委员会批准,于是建厂施工迅速开展。”最终决定选址于羊场坝的乌鸦洞和清虚洞中。

  经过一年的筹备,1941年2月,航空委员会正式任命李柏龄为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以下简称“大定厂”)厂长,从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正式诞生。该厂直属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领导,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

  第一任厂长是李柏龄(清华留美高材生),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第三任厂长顾光复(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汪福清系194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博士,回国后参与航空发动机厂建设、试造工作,为我国第一批1000马力航空发动机制造作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解放后任贵阳矿山机械厂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1983年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设计课技术员之一的吴大观被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是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主持研制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建厂,创业者们在一片荒僻的乱草丛中迎难而上,测绘地形、丈量土地、规划厂区。为了获取建造主厂房的建筑材料,大定厂的先驱们,睡牛棚、沐风雨,翻山越岭、伐木采石,自己烧制砖瓦,然后劈山开路,将这些建筑材料运回工地。

  全厂上下就这样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在“航空救国”精神的鼓舞下,不畏艰险、不辞劳苦、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终于在1941年年底完成了厂房的初期建设,在一个偏僻的深山中奇迹般地建起了一座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工厂。

  为了引进人才和技术,李柏龄和李耀滋、钱学磲、梁守槃(“中国低空导弹之父”)、王崑山等建厂的博士专家组成团队,专程到美国或通过种种方式和渠道招揽航空方面的爱国志士,曹友诚、程嘉垕、张汝梅、沈运乾、黄颂墀、顾慈祥、华仲厚等留美高级机械专业人才先后加入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还有后来陆续从国内外聘请的聂恒斌、曲延寿、胡旭光、唐磐、陆景云、曲长陆、葛孚枢、马明德、杨杰、荣科等。这些从国内外来到羊场坝的专业技术人员共计20余人,成为大定厂的开山鼻祖,为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储备了深厚的科技力量。

  为了将在美国购买的各类机床设备、工艺装备、原料器材、图书资料等共达500多吨的建厂物资,从美国万里迢迢地运抵大定厂,任劳任怨的汽车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苏用中、彭颖生、葛孚枢、胡旭光等的组织下,在27名司机、20多名修车工等一批爱国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把经远洋运到缅甸仰光的物资,经过被日军封锁的滇缅公路和有名的“二十四道拐”“吊死岩”等魔鬼路段,闯过死亡线年年初全部运抵羊场坝。

  就这样,大定厂依靠一批爱国留学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终于建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

  大定厂从1942年年底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开始装配发动机,到1944年装配试行,完成第一批发动机3台。到1946年,共计生产了中国第一批自制塞克隆(Cyclone)航空发动机32台,其中两台发动机被运往昆明,安装在美国道格拉斯D-4型(C-46型)飞机上进行试飞,由昆明直飞南京,后经专家分析认为,该款发动机全部符合原设计的基本要求,剩余的30台发动机由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接收。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完成了传奇般的蝶变。

  此后的两年里,大定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航空发动机生产型号,先后向美国和英国购买了发动机的生产专利,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从建成到结束才短短的10年时间(1940-1949年),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建成的,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了无法替代的历史功绩。其中,有几点是我们今天应该铭记的:

  该厂一诞生就表现出顽强的抗日意志,工厂将清毕公路通过厂区侧面的路段以抗日英雄“空军战魂”高志航的名字命名为“高志航路”,以激励全厂职工的抗日斗志。

  抗日战争锻炼了青年学生,特别是流亡大学生,他们有一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热衷于文艺活动,这股热潮也由青年技术员带进了大定厂。从1942年起,大定厂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到1949年从未间断,也成了大定厂干部职员的良好传统。他们成立了“旋风剧社”,演出了《苏三起解》《失空斩》《范仲禹》等名剧,还编演了描写我国特工人员打入敌伪内部消灭汉奸的抗日名剧《重庆廿四小时》,鼓舞了全厂干部职员的抗日斗志。

  他们中的大部分爱国青年,在汪福清、胡广家及地下党的秘密配合下,成为1949年反迁厂护厂队反对将大定厂搬到台湾的有生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11月22日、23日、25日分别挫败了地方势力的武装挑衅和破坏,保护了大定厂。11月25日上午10时许,自卫队队长易水迎接进驻。26日,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在第二野战军刘邓首长的指示下,巡视了大定厂并接见了自卫队队长易水。随后,航空接管处处长胡超伦和接管军事代表赵如卿(师级干部)接管了大定厂,大定厂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

  大定厂从1941年开始举办艺徒班,以适应当时开展试制航空发动机准备工作的急需;1941年年底成立了“技工训练班”,招收高小与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培训1-2年,达到初级技工水平。1943年以后,大定厂正式成立了全国培训技工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员工训练班”。1945年5月,该班奉命改为“技术学校”,以适应建设航空工业的需要,后又改回原名称。技工训练班前后共举办8期,学制3年,毕业350人,第一期和第二期毕业的学员成为大定厂生产骨干。技术员训练班分甲、乙两个班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共举办4期,毕业263人。留厂的50人成为大定厂的中级技术力量的主力,其余毕业生输送到当时全国各航空工业工厂成为技术力量。新中国建立以后,很多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中坚力量。如技工训练班第六期毕业学习成员吴有申先后任国营大企业成都空压机厂和成都汽车制造厂厂长;技工训练班第六期毕业学习成员姚慕陶任国营411厂机械加工车间主任、航空工业部611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厂厂长;技术员甲班一期学员徐培麟任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总工程师;高钧烈任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教授;姚声雅任南昌飞机制造厂生产科长……

  大定厂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10年时间,甚至直到抗战结束才制造出自己的发动机。但它却荟萃了当时国内外许多一流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它的一切生产设备都是从美国购进的,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试制航空发动机的成功,代表着中国上世纪40年代的高科技水平和工业巅峰。它留下了80%的当时世界一流的各种设备,到上世纪60年代,甚至对于80年代来说都是难得的优良设备,留给5701厂机床设备直到上世纪末大部分仍在发挥作用;还留下了90%的技术力量,给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培育了大批技术人才,他们成为后来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国营411厂的基本技术力量和闻名全国的贵阳矿山机械厂的中坚力量,更为后来西藏的和平解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汪福清、张汉钟、张遐年、吴正华和王昌其等,为贵州地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图片摄影/彭佑林)

  (文章略有删减,本文写作参考了《航空救国——发动机制造厂之兴衰》《乌鸦洞的传奇》《乌鸦洞的奇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建成始末》《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贵州这里诞生》等资料)(作者单位:大方县委宣传部)

立即咨询
其他产品
热门产品